大腸癌的發生率在過去十幾年一直都佔據著國人十大癌症的榜首,雖然這兩年已經被肺癌超越,但發生率仍是不容小覷。2021年台灣大腸癌新發生個案有16,238人,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8.4人,平均每天44人罹患大腸癌,而且在45∼49歲的年齡層有增加的趨勢,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,大腸癌和直腸癌發生率每年平均增加3-5%。
古人云: 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。表達預防醫學的重要性,也就是預防勝於治療,因此國健署從2004年開始推廣每兩年一次免費的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」。隨著效果的展現,從原本50∼69歲的年齡限制於2013年提高到74歲,因為大腸癌年輕化的原因,美國癌症協會在2016年時已建議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至45歲,台灣2025年下修到45~74歲。
糞便潛血檢查,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檢查出我們肉眼看不出的出血,可以是因為痔瘡或肛門疾病出血、腸道發炎、憩室炎,也有可能是息肉,甚至是腫瘤。因為使用的是定量免
疫法,所以不會因為食物而干擾檢查結果。根據研究指出,糞便潛血陽性經大腸鏡檢查後,約4~5成的人會發現息肉,4%的人發現罹患大腸癌。而陽性不做大腸鏡,罹癌風險會增加30%,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,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.8倍。定期的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%大腸癌死亡率,可減少29%晚期大腸癌發生率,有效降低35%大腸癌死亡率。大腸癌是由息肉經過5~10年慢慢轉變形成,如果可以經由糞便潛血篩檢陽性,並搭配大腸鏡檢查把息肉盡早切除,或是盡早發現早期尚未轉移的癌症,可以大大減少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。
目前台灣接受規律兩年篩檢一次的民眾大約有35%∼40%,和全世界相比已經名列前茅,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未來如果可以提升篩檢比率,加上篩檢年齡的擴大,再搭配大腸鏡的檢查,10年後有望每年減少1000例以上大腸癌。